
在精神科開放性病房,有一天一位中年男性由妻子陪同出入病房,住院期間並無異常,常獨自看書、沉思,對醫療人員的關切總是簡短回應。特別的是住院後病人未再主動提到住院前曾困擾他的自殺意念,案妻亦未談到對此之憂慮,據知他對死亡的想法是為了家人不會走上自殺一途,僅靠著不自殺的口頭承諾維繫著治療的契約。一度病人提到想出院,經會同案妻與醫師討論,同意先作出院準備後再安排出院日期,接著依治療計畫安排病人院外治療,病人返家第二天自行離家後未再返回,時隔五日家人接獲通知,病人跳海身亡了。
評論:
文化經過長期的演變,自殺已成為醫學的研究範疇,從罪惡到疾病,從個人道徳到社會責任,自殺除了是因精神病導致的行為外,更與社會文化相關,亦與個人壓力有關,壓力往往會促使自殺問題惡化,若精神醫療將自殺完全納入疾病的因素,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影響,僅採行監管的方式來保護病人或以藥物治療降低其自殺危險性,其防範的方法是否能防治自殺或真能對患者在最艱苦的時刻給予幫助仍需思考。自殺應不僅是醫療問題,更是社會問題與教育問題,此案例特別令我想到死亡是人類生活中最現實的事,能省思自己對死亡的看法與態度。以開放而坦然方式引導病人表達與討論其死亡想法,也許病人不再將死亡視為禁忌的話題就能開啟一扇窗,可以有機會重新捨死擇生。 家屬失去所愛的人、失去所擁有的過去與將共同擁有有的未來,過程中引發的複雜情緒與倫理思考總難免,多重的壓力交織出與挫折、壓力、威脅、家屬的自責與哀傷等,一個生命的逝去造成的衝擊與反省,但能教人重新了解生命的重要。
(08~09 S4B 家滿)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